7月8日,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报告(第十五期)发布会在中国金融信息中心举行。报告显示,最新一期上海金融景气指数为5075.01点,同比增幅为5.6%,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已经过去的2020年,上海金融业整体运行稳健,金融市场规模稳定增长,金融机构集聚效应进一步凸显,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高层次金融人才不断增加,金融国际化程度稳步增长,金融创新活力不断增强,金融生态环境整体水平提升。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展望未来,上海金融业将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提升能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开启新征程。
上海金融景气指数由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编制,已连续十一年对外发布,在业内产生了广泛影响,被誉为反映上海金融业发展情况的“风向标”和“晴雨表”。上海金融景气指数(第十五期)发布会由上海金融业联合会秘书长屠友富主持。上海金融业联合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总裁傅帆致辞时表示,上海金融业联合会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见证者,将充分发挥金融行业在上海金融改革开放创新当中重要的主体作用,奋力谱写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的篇章,为“后2020"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傅帆和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副社长张小军共同发布指数。
上海期货交易所副总经理贺军, 交通银行业务总监、交银理财董事长涂宏,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杨成长先后作主旨演讲。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指数事业部总监宁宇作指数解读。
上海金融景气指数报告(第十五期)指数报告反映,面对疫情带来的挑战,上海金融业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2020年上海市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拉动全市经济增速1.5个百分点。目前,上海已经成为中外金融机构最重要的集聚地之一,各类持牌金融机构达1674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近三分之一。全球排名前十位的资产管理机构、全国九成以上的外资私募机构不约而同选择上海。各类金融科技机构也纷至沓来,2020年上海金融科技相关企业数量约占全国总数的六成。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智能投研技术联盟等平台相继成立,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广泛应用,金融科技生态圈加速形成。
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总成交额同比增长29.4%、上海期货交易所总成交额同比增长35.8%、上海黄金交易所总成交额同比增长50.7%……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突破2200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在总量指标突飞猛进的同时,上海也争当创新发展的“排头兵”和“先行者”。科创板在发行、定价等一系列关键制度上取得了突破,金融业对外开放“首家”“首批”示范效应明显,金融力量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上海不断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输出“上海方案”,贡献“上海力量”。
指数显示,2020年上海金融景气指数同比增长270.09点,从2006年至2020年,指数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12.3%,长期向好态势明显。从一级指标看,金融市场涨幅一马当先,较上年增长11.6%;金融机构、金融生态、金融创新组成第二梯队,依次增长4.4%、3.4%和3.1%;金融国际化和金融人才稳步提高,增幅分别为2.1%和1.2%。
主观评价结果显示,业内认为2020年上海金融业景气度总体维持在“较好”水平,金融创新景气度、金融生态环境景气度得分分别为3.74和3.71,与前一年相比进步最为显著。
从灯号评价结果看,2020年金融景气指数整体呈“绿灯”信号,六项一级指标“三绿三黄”,其中金融创新子指数处于快速增长状态,增速高于过去五年均值的1.5 倍。
发达的金融体系、完善的金融生态、充足的创新机遇,为上海提供了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使上海逐步成为金融人才的首选之地。据统计,在沪金融从业人员达到 47万,较十年前翻番。全球人才的荟聚又反过来推动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形成良性循环,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21年3月,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29)显示,上海蝉联全球第三,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获得全球投资者的广泛认可。上海前进的步伐不会就此止步,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继续全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升级版”,从硬实力提升升级为软实力打造,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发展全局。为此,指数报告邀请业界专家交通银行原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和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资深专家周昆平以专栏文章的形式建言献策。(邓侃)
![]() |
|
![]() |